《作家新视野》ll辽宁分部·张日新作品(散文)ll总第550期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更多征稿资讯
大型文学期刊(双月刊)《作家新视野》面向全国以及海内外作家隆重征稿
本期制作:孟新龙
大型文学双月刊《作家新视野》同时拥有国际、国内正规双刊号、邮发代号、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刊物级别:省级期刊
国际刊号:ISSN:2079—3111
国内刊号:CN:32—0034
邮发代号:27—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20000414007
辽宁分部收稿微信:
sunhongwen0325
收稿信箱:
Haodh11@126.com
生命的绿
文/张日新(辽宁)
在我们辽西这块土地上,要是一年四季当中,没有几个季节出现大面积的绿色,那就是大旱之年了。我们的日子呢,也就好像没有了盼头。
绿在辽西是这里人们精神的支点,是这里山川河套的旗帜。我出门时,是在七月的日子,正是辽西绿色张扬的季节。我从来没有认真看过山川大地生长出来的绿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态和姿势,也没有悟出它们在季节的门槛上怎样来武装自己。坐上车了,心好像沉稳了,眼睛就向车外一个劲儿的望去。这一路,万千植被被我就读起来。说读它们,有点给自己抬高的架势。读应该下车去,站在那,捋出一个头绪,看准了目标,带上心里的敬仰,细细地开始品味它们的成长经历。一株小草,看似简单,要是没有它,不管一个地域,多么有名望,多么有派头,要是小草不给打底,一个绿色世界是铺不开的。树木站在河滩,站在山岗,有着英雄壮丽的一种姿势。要是它的脚下没有了这些小草,就将失去所有季节的温馨。小草之绿,是本命之绿,是够向天边的绿。它们一铺开,眼睛的世界,才有了生命的悦动,才有了大海一样的空间。
坐在车上,这一次我不是瞎想了,在车的飞行中,我的目光这次是少有的集中,看着一场大雨后,我们辽西植被升腾兴奋的场面时,我的心开始为它们激动感慨了。在那些植被绿色的背后,我想到了一个地域生存的资本,一个地域承载生命的壮丽。不管这片土地的姿势怎样,它都在季节的时空给我们带来人们生存的希望。最先看到农家房前屋后的那些绿,一处宅院,有了瓜果蔬菜的绿,这处宅院,就是日子的生机。香馨蔬菜喂养着我们劳动的身子,劳动的身子呢,又跟它们天天亲近。孩子不在家了,小院瓜果蔬菜上的野蜂就成了天外的信使,它们说唱着这个家庭的故事,向远方传递儿女情长的话语。房前屋后的绿,最为本分的是玉米的绿,每一家的玉米都带上每一家的性格站立在那儿,农家人说,房前屋后的玉米,是他们从前日子断顿的接济,现在不是,就是想叫院子热烈热烈,叫眼里装上温馨。看到这些房前屋后的玉米,也就知道每一家是不是很传统,很规矩。玉米无言,打着绿色旗帜,一家一家地连在一起,忠诚着这片土地。玉米站立的姿势,就如农家人,不能说它们姿势有多美,也不能表扬它们个头多么帅气。它们啊!也有弯腰的、驼背的、低头的、仰脖的,大大小小,反正站在地上的形象一旦入了你的眼,这绿的劲头就在心中产生了一股劲儿,好像对你说,没错过季节的就是它们。
我在车上第一次这样认识辽西绿色打开了的世界。乘车而行,我感到了幸福。眼睛能在一个行走的时空里,看到我们辽西自然如此灿烂的绿,对于我还是第一次。从前到过的山岗,到过的大地,都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里,这一次,乘车看到了大半个辽西。
丘陵的绿与山坡土地的绿连在一起,土地的主角依然是玉米,找不到其他庄稼的绿了。过去辽西有高粱,有杂粮,现在几乎一路也没有看到。为什么都是玉米了?收购的价格都那么低了,我们的农民还是要种玉米。玉米在农民骨子里扎根了,玉米在农民的日子里,相依相伴,不离不弃。有一块玉米地,就是日子的奔头,就是生活的保障。我们的土地,是玉米的家园,它们在山坡地上,与那些丘陵上的野生植被,构成一幅又一幅新鲜的图画,没有人到它们身边撒野了,安然地舒展着自己天然成长的姿势和美丽。看到它们,我想到一个农民的了不起,沟沟坎坎,山脚旮旯,只要有土地存在,就有农民镐头的作品。这作品,一株两株的玉米如同站岗的哨兵,看着远方,或者望着山顶,跟清风迎合着,跟周边的生命呼唤着。在山坡上,我读懂了一个现象,绿的背后是春天农家人的辛勤耕耘,是他们精心的设计。别以为诗人和画家是在创造精神灵动的世界,我看辽西的农民才是书写这个时空的艺术家。尽管天然有份,地理生辉,可是要是看不到这些土地与丘陵山岗的浓浓的绿,就不会知道与辽西农民的精神相伴的到底是谁。
这些房前屋后的绿、坡地丘陵的绿、深山沟壑的绿是诗意的,灵动的,深沉的,博大的;是带着生命的灵魂留给季节的张扬,是成长的欢愉写在大地上的华章。一条七扭八歪的乡村小路,是房前屋后绿色出了家门,走村串门的纽带,是山里沟沟坎坎的绿色甩开的鞭子。看到绿的时候,眼睛如大海一样深邃,如晴空一样辽远。辽西人的日子就是被这些绿牵着呢。
去过小城郊外,也曾看到绿,可没有今天在车上看到的震撼了。郊外的绿,视线拉不开,眼光也放不远。都说小草点燃我们世界的天地,在小城郊外找不到这样大片大片小草,只有在这里山坡上、丘陵上、河滩上,才清清楚楚看到它们。它们把土地的角角落落,哪怕是一点土也没有的白白的山崖,只要能容下它们的种子,绿就鲜亮登场。没有口号的呼喊,没有命运的凄凉,更没有怨天尤人的不满与牢骚。做了一株绿色的植被,就融在了一个天地。生命就呈现了一个无以伦比的壮举。更多的是我不知道它们的名字,也许,它根本不需要我知道。行走的我和静态的它们,跟世界所有万千事物一样,生存在这个时空里。想得到一种什么样的答案,来对这些铺天盖地的绿进行诠释呢?它们簇拥在大地上,紧紧地相依在一起。春天来临,它们的生活也就这样开始了。我望着绿色,这一次心里明白,读懂它们了,世界也就完美了吧!
夏至过后,辽西就有这样激动人心的绿了。四五个小时,车都在辽西的土地上转了,我没有困意,雨后的辽西,正是万千植被扛着绿色的旗帜奔跑的日子。从一棵植物上,欣赏绿,是单调的。除非到了沙漠,你会有特殊的惊喜。在这里,没有人去费眼力,盯着它们。春天慢慢长来的日子,就在人们的视线上如海涨潮一样地铺开。温馨的,爽朗的,愉悦的,都一一送到人们心里。绿,是人们心情的调节剂。历史上说,英国原来有座大桥,时不时就有人从上面跳下去,后来有个心理学家分析,是大桥的颜色带来的灾难。大桥原来是紫色,心情沉闷的人走到这里,就更加沉闷了,有人控制不住自己,就选择了跳桥自杀。后来,市政听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大桥都涂上了绿色。结果,从此不再有人往下跳了。
看看现在的生活,哪一处不与绿色有关呢?我看到了辽西人的本态了。自然是绿色的,生活也要绿色的,精神呢?更应该是绿色的!
2、辽西的雨
辽西来了一场雨,实属不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历史证明了,岁月证明了,自然也证明了。
我是土生土长的辽西人。皮肤的颜色与辽西的土地一样,说黑不黑,说黄不黄。本想,让上苍多给点雨的滋润,使自己的肤色,也如江南女子一样白嫩起来,可是,一直没有这一天。岁月走过,生活变迁。辽西的人与辽西的天,一直对白到今天。想雨和盼雨,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辽西丘陵连绵,起伏跌宕。有山,山是牵手相连,东转西转,成为一片;有石,石是平平凡凡,每走一步,都在人的眼前。剩下的土地,就是山围出的摇篮,就是水划出的弯。于是,一曲沟沟叉叉的水,带来了一座一座小村庄。一处山洼洼,映出一片绿色的农家园。看山,山不壮;看水,水不显。唯有天来雨,才有水性欢。得到天雨,辽西的大地就活跃起来,不管是人,还是万物,都在雨的洗礼中,有了勃旺的神态,豪迈的劲头。江南人喜欢听雨,喜欢看雨。辽西人一见雨来,就走进去。春天是细雨蒙蒙的时候,雨丝从西南角斜斜地飘过来,有人说,那是锋面雨。农家人不去追问,一见雨来,就扛犁入田,播种大地。细雨淋在肩上,打在脸上,心里却是如意的美。有一锅旱烟握在手里,就着春天的细雨,抽一口,旱烟弥漫在空中,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
春雨在辽西有了价码。在这个季节珍贵如油。这里人就没有为雨而愁的日子。有愁,都是江南那种,独在空房,守着窗儿,看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辽西的雨,都是有情调的,它会飘出春梦几许,春情几多,春意几缕。雨来了,孩子大人,都到外面来,上山岗,看山雨蒙蒙雾色景,看野花缤纷燕儿忙;去田间小路,脚踏青草,披雨远望,感悟大地情意长。就是这雨,辽西的山开始朗润,辽西的河开始流淌。有公鸡在农家房顶上鸣叫了。小雨歇了脚,那天上的云,扯开一条缝子,让人们看一看太阳的脸,不一会,又严严的合上。几只鸭子,从一处老院子,仰着头,扭着身,跩着脚,出来了,去河边,它是想就着这小雨,洗洗身子,游游水。春雨之时,鸭子发情,在这水里,暖意水中流,情爱雨中生。看了这雨,读了这雨,心中也就认知了这雨。
辽西人,没有跟雨打过架。雨来得自然,去得也自然。就是到了夏天,雷声隆隆了,雨还是有不紧不慢的脾气。让山拖住多少天从远方走来的浓云,让闪电划出一道道光亮,人们的心情兴奋了,就等那一场雨的到来。雷声由远及近,声音由小变大,麻雀销声匿迹,燕儿归了巢。大大雨点,急一阵,缓一阵。电光一闪,又来了一个雷。雨一下子没了。这一场过去,就要再等好多日。好多日有多长,没人记起。只要雨来,不管下多少天,人们都不生气。在山岗上,雨把树木和山的脊梁,洗得爽爽亮亮,站在家园,抬头看山,雨打垂柳斜飞去,目睹青山草木肥。辽西的雨,如诗一样在大地上排开句子,用绿色的庄稼写意出生命的壮丽。于是,那泊在山坡上的人家,做了雨中的驿站,跟这些雨中的绿色走在了一起。生命年轻的美丽,就在山村升腾,勃旺,成长。
雨是辽西的情人,离开他,短暂的时日可以。不能长期失约,那样,我们黄色的皮肤,就没有人去欢喜。我们农家屋上的小燕子,就不会展翅衔泥。所以,雨在辽西才真正有了地位,尽管有时像出嫁的江南女子,带着矫情哭泣了,这里的人们也不在意,多举一把伞,多走几步路,很快就相亲相近在一起。不为雨伤,不为雨气。牵手生活,过起日子。辽西就有了今天的壮丽。
3、青山诗意地有灵
辽西的山没有五岳的奇特雄伟,但它如龙脊一样,蜿蜒曲走数千里;辽西的树木没有江南雨林的高大隽秀,但它倔强地扎根于岩石峭壁,为山披上绿色的外衣。辽西是文明的起源,是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坤都营子乡,就在这片土地上,它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文明的创造者。这里孕育了辽西人的美好梦想,演绎了辽西生活的美丽世界。
易经上讲,西南属于坤卦。坤为大地,厚德载物;坤为女子,圣洁时空;坤为母亲,慈爱人间。易经哲学完美了一个“坤”字,它呢,当然也就有了自然赋予的灵性。坤都营子乡的历史由来,可以在这里得到思想升华和美好诠释了。钱杖子村的东北角,就坐落着给人联想、给人诗意的一座山。看上去,这座山就是周围牵手的丘陵之地,抬起来的马鞍放下来,有人要坐下来休息。马鞍前面放着一个馒头,面对下面葫芦瓢形状的土地,悠闲地瞩望。那种安然,那种宁静,那种富态,在这个山沟里,点缀出了绿的升腾,天的湛蓝,水的溪声。
这座山,两个山尖相连,巍巍挺立,当地人叫它“双尖山”。从山的西南来看,它又像一个马鞍。据说,辽代的一位将军王悦之墓就在这个山的脚下。山的马鞍形象一说出来,人们的思想就飞升了,是不是那个叫王悦的将军当年用过的马鞍啊?在历史的长河里,他已经化作滴水,几世几代,悠悠远去。我们对他记忆犹新的是做了宁远副节度使,还有太原公,一生侍奉两朝,忠信有厚,温和无玷,许国忘家。他远离我们千年,物态天然运转到了今天,思念的灵魂化作了马鞍,在这片故土上,望着天宇星河的流动,听着山里百鸟日夜的言欢,体恤人们的温情冷暖。
丘陵做了这里的主角,小山成了日子的相伴。站在尖山的顶上,眼界的放开,收获的是周围与它相互拥在一起的大大小小的山。一位老先生,却把这些小山,说成了是王悦将军留下的兵卒。尖山形成的马鞍上经常有云朵在上面坐着,老先生说,那是王悦将军回来看看家乡。老先生这样一说,人们就望尖山,朗朗晴天时,天上升起了白云,圣洁的白云,坐在马鞍上,晴空放远的辽阔,青山蜿蜒的绿海,都在他的眼里。天,是诗意的女子,抖着白云的裙子,洋洋洒洒,在这个山头,漫舞到那个山头,构成了山乡的美丽图画。丘陵的土地,是那可爱的孩子,围在尖山周围,他们被农家人侍弄得规规矩矩,坡坡披绿,沟沟茂盛。在这里,玉米给了这片土地无限生机,从尖山看下来,坡上的玉米,是王悦将军清点的卫队;沟坎的玉米,是王悦将军卧虎的勇士。丘陵叠加,沟坎相牵,这里形成了玉米升腾的绿色海洋!
过去这片土地,有过种植旱烟的历史,也有过小白谷舞蹈的丰收美丽。立秋将近,玉米扬花过期,吐樱的一个个包谷,在玉米的秸秆上,就如婴儿依偎在年轻母亲的怀里,他们吸润着山里时空带来的新鲜空气,他们享受着一位母亲四季的遮风挡雨。爱,在自然的体态中无言的默契,给了这个世界做人的真谛。生命没有选择的付出,就如这玉米。
时空转换,土地依然。生活向前需要的改变,土地就给我们张扬出了生命的另一种容颜。一种庄稼,成为了山乡的底板,土地被它套牢了。这片土地的故事,还能走多远呢?要看这沟沟坎坎植被上演的灿烂喜剧,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了。一位农民对我说,每一年,到了夏天,花花草草、飞禽走兽,它们带来的生机,带来的活力,那么叫人看着欢心,相处可心、待着舒心。
农家小院,填满山沟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坐落的姿势,都已经是现代派的了。门前有花,院里有牛,散落的小羊,自由地在街上,一会去叼东家门外的一叶葱,一会去撵西家刚刚孵出的小鸡。这是山村自然的动画,人的静,在这里倒不是一种感伤,而是一种生活沉稳的大雅、日子安然的本态了。这里十几年来,四个学子分别考上了清华和北大。
功夫不负有心人,母仪天下出圣君。物态升华,人杰华夏。一处山乡,一处景。丘陵造化的土地,容纳了一座座小山。坤都营子乡,就在这起伏的小山中,有了地域的精神,有了人文的大雅。尖山瞩望,绿色飞扬,打开了我们精神世界沉默的思维,找到了我们与天与地共存的思想。
【作者简介】张日新,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出版散文专著《借一束秋天的阳光》《心灵飞过朗朗的天》《灵动的风景》《接春天回家》《利州笔录》。出版发行长篇小说《种一颗太阳》《情在山乡望水流》《青山长河》《大槐树》、《花雾村》。长篇小说《大槐树(原名:情洒川山河)》获得辽宁省作家协会第二届重点作品扶持。长篇小说《种一颗太阳》获首届辽河三农文学奖。长篇小说《巴格山里的太阳》获首届盛京文学奖。散文《牵手奥木伦》《人吃三碗面》获中国散文学会“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长篇小说《花雾村》《青山长河》《大槐树》在掌阅上架,《大槐树》有声小说在喜马拉雅上线演播。
品牌战略联盟单位
中国唯美诗歌原创联盟
联盟网站
中国唯美诗歌网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
www.ap0001.com
滑动图标给你惊喜
《作家新视野》大型文学双月刊
………………………………………
一、文学体裁栏目
长、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赏析评论、中小学生优秀作品。
二、投稿须知
投稿邮箱
1027659893@qq.com
(注:投稿作品必须为原创首发,并在标题前注明。)
……………………………………
编委成员:
顾 问:桑恒昌 祁人 大卫
唐成茂 毕福堂 夏敏 灵岩放歌 霍莹 韩舸友 张火炎 曾春根……………………………………
总 编:吴光德
主 编:山雨歇
执行主编:石 江
常务主编:梦之雪
版务主编:孟新龙
诗歌主编:水 草 殇 煜 马俊华
散文主编:不忘初心
小说主编:青 青
首席评论:顾正龙捍 士
文字总监:无语者
………………………………………
主管单位:江苏广播电视报社
编辑出版:江苏广播电视报社《作家新视野》编辑部
………………………………………
江苏广播电视报社《作家新视野》编辑部全国分部(陆续添加中……)
新疆分部:
主编||阿疆
广东分部:
主编||潞清
黑龙江分部:
主编||葛宴君
辽宁分部:
主编||孙宏文
副主编||郝殿华
上海分部:
主编||艾院
山东分部:
主编||阳光
江西分部:
主编||凌凤凰
安徽分部:
主编||李廷贺
重庆分部:
主编||小船
陕西分部:
主编||谭苪茜

作家新视野
与你分享文字的乐趣
第550期微刊制作
孟新龙
《作家新视野》关联公众号:

目前已有32000人在线关注《作家新视野》
戳阅读原文,了解网站资讯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