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式建筑(欧洲古典建筑赏析4:中世纪之罗马式建筑)

罗马式建筑

中世纪西欧之:罗马风建筑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灭亡。由于欧洲的皇帝必须与罗马帝国有承袭关系,否则只能叫国王,因此在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皇帝的岗位一直空缺,直到公元800年,查理曼才在罗马教会的批准下登上帝位。从查理曼开始,欧洲的皇帝都要由教皇加冕才有效,查理曼的帝国在他死后被三个孙子瓜分,成为后来德国、法国、意大利的雏形。

史学家们把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这一千多年的历史称作中世纪,这一时期人类文明处于“缓滞和黑暗”的时代,但建筑相对来说反而非常活跃,尤其是中世纪晚期。9世纪之后,教权超越了皇权,在建筑上,则表现出欧洲建筑是基督教建筑的天下。

在中世纪的欧洲,世俗社会没有文化教育,文化的延续掌握在修道院手中,清心寡欲的修道士作为建筑师登上了建筑舞台。这一时期西欧的建筑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10-12世纪以教堂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
二、12-15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
罗马风建筑

公元9-12世纪,西欧盛行的建筑风格。罗马风建筑也被称为罗马式或罗曼式建筑,是对9-12世纪之间欧洲建筑(即哥特式风格之前)的归纳,这些建筑大多数是基督教堂。建筑的特征是:线条简单、明快,造型厚重、敦实,其中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会威力的化身。
早期基督教建筑是同拜占廷建筑同时发展起来的。公元9世纪左右西欧正式进入封建社会。这时的建筑除基督教堂外,还有封建城堡与教会修道院等。其规模远不及古罗马建筑,设计施工也较粗糙,但建筑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建筑艺术上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形式上又略有古罗马的风格,故称为罗马风建筑。

罗马风建筑代表作: 德国美因茨主教堂、德国科布伦茨圣卡其托教堂、意大利比萨教堂群。罗马式建筑综合了巴西利卡、柱式、拱券等特点,被认为是哥特式的前身。

德国美因茨主教堂:

德国美因茨主教堂(始建于公元975年),是著名的罗马风风格建筑,被誉为古典美和成熟美的经典。
美因茨主教堂外观朴实,不像罗马建筑和拜占庭建筑那么富丽堂皇,因其只是一个地区的宗教中心。教堂采用了巴西利卡的形式,中殿是交叉拱顶,墙垛上有附墙装饰柱,外立面有圆拱窗或圆拱假窗,这些都是古罗马建筑的语言。
美因茨主教堂前后两面都有塔楼,共有6座。塔楼最早起着瞭望和城市消防观察的作用,在早期基督教建筑中开始用作钟楼,最初独立于建筑之外,而美因茨主教堂的塔楼是与建筑融为一体的。高高耸立的塔楼导引视觉向上,使建筑的立面富有韵律和动感,是中世纪建筑很重要的特色。

德国科布伦茨圣卡其托教堂

这座罗马式教堂建于836年,位于德意志之角附近的莱茵河和摩泽尔河的汇流处,是科布伦茨在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最古老的教堂。 843年,查理曼三个后代的使臣,在这里经过842次外交谈判,签订了瓜分法兰克帝国的“凡尔登”条约,建立东,中,西法兰克王国,形成德,意,法三国的雏形。
教堂的塔楼简洁精致,纵向的彩色大理石丰富了立面色调,整个建筑都有典型的罗马式拱窗、拱门。

教堂中殿同样采用交叉拱顶,立柱形式体现出束柱的特征:

意大利比萨教堂群:
比萨大教堂是一组建筑群,包括主教堂、洗礼堂、钟楼和墓园,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整个建筑群用了近三百年时间建造。

比萨属于意大利沿海城市,中世纪时靠海上贸易和十字军东征赚取了财富,到11世纪中叶,其经济力量和海军力量都很强大。1062年,比萨海军打败了阿拉伯人的舰队并夺回了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比萨大教堂即为纪念这场胜利而建造。

比萨城不大,人口仅有十几万,整个城市高层建筑不多。教堂建筑群被附近的老旧房子、围墙所环绕,因此当走过围墙,眼前豁然开朗,看到大片绿草地上座落着一组宏伟的白色大理石建筑,会感受到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与同时期德国简朴的罗马风建筑显著不同,比萨大教堂装饰华丽、质感高贵,整个建筑都用白色大理石镶嵌,间或饰以彩色大理石。这体现了财力,也是由于比萨附近有着得天独厚的白色大理石矿。白色的外观削弱了大体量建筑的沉闷厚重感,使得建筑轻盈浪漫。

比萨教堂也采用巴西利卡式,外墙首层是罗马风格的附墙柱与拱券,正面首层之上是四层由短柱支撑的连续拱廊,墙身后退,厚重的墙体似乎通透;顶部装饰精致华美,展现出中世纪比萨人精湛的施工工艺。教堂内部:
洗礼堂建造于1153-1265年,比主教堂晚了约1个世纪。此时哥特式建筑已开始兴起,因此洗礼堂二层拱券柱廊上部的拱尖装饰,融入了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著名的比萨斜塔始建于1174年,斜塔直径16m,高54.5m,底部墙体厚达4m,上部墙体也有2m厚。全塔用大理石砌筑,外墙与主教堂一样是华美的拱券柱廊,共8层213个拱券。斜塔在1185年建造第三层时发生了地基不均匀沉降开始倾斜,被迫停工100多年,1275年开始直至1350年完工,始终未能解决倾斜问题。斜塔刚竣工时顶部偏离竖轴2.1m,如今已达4.4m,斜而不倒成为奇观。

比萨大教堂还有一处墓园,也是罗马风的建筑,静穆简洁,但常为游人忽略。优酷的《局部》之《死亡的胜利》中,陈丹青谈到他在意大利的一次“无知的游历”:去比萨斜塔边上的圣墓园寻找戈佐里的湿壁画,却意外地撞见布法马可的两幅大画《死亡的胜利》和《地狱》,当场“魂飞魄散”,颇长见识。
以下平面图中上部矩形“Cemetery”部分即为墓园,除以上两幅壁画外还有一副《最后的审判》。

罗马式建筑的典型特点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门窗多用圆券;巴西利卡形式使得横厅宽阔,中殿纵深,由于窗口窄小,内部空间形成明显的明暗对照,凸显了教堂的神秘气氛。罗马式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把钟楼引入教堂,从这时起在西方无论是市镇还是乡村,钟塔都是当地最显著的建筑
随着罗马式建筑的发展,中厅越来越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角的横向推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才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罗马式建筑可以看作是哥特式建筑的前身。

罗马式建筑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