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顾春燕故事看工匠灵魂的时代价格
看完央视《大国工匠’里面顾春燕的故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位用比头发丝还细的金线连接雷达芯片的女工艺师,让我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大国工匠”的执着与担当。大国工匠观后感最深的,就是这种在毫厘之间追求极点的专业灵魂。
顾春燕的职业环境没有焊枪的火星四溅,却在显微镜下完成着关乎国防安全的关键工序。她面对的挑战有多大?一克黄金要拉成661米长、直径仅10微米的金线,相当于头发丝的八分其中一个粗细。这样的职业连机器都难以完成,只能依靠人工。这不禁让人思索:是什么支撑着她在如此精密的领域持续突破?
在微米全球书写中国精度
大国工匠观后感中最令人震撼的,是顾春燕面对技术难题时的创新勇气。2014年高分三号卫星研制期间,她需要在新设计、新器件、新工艺的三重挑战下,完成每平方厘米超一万个连接点的键合工序。5微米的误差就会导致芯片短路,这样的精度要求简直难以想象。
但顾春燕做到了!她创新性地将劈刀打薄并旋转90度安装,让芯片倾斜15度角完成键合。当整机测试出现信号微弱难题时,又是她挺身而出,在已连接的上千根金线中精准”做手术”,完成了中国雷达史上的首次”心脏搭桥”。这种在危机时刻展现的专业素养,不正是大国工匠灵魂的生动写照吗?
从技校生到首席专家的成长之路
大国工匠观后感让我感触颇深的,还有顾春燕的职业成长轨迹。2007年技校毕业进入中国电科十四所时,她为了练就稳定的手法,甚至用尺子测量手腕抬起的高度。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练习,让她在微组装领域脱颖而出,获得了编号1的小镊子。
十几年间,她参与装起了中国第一部星载相控阵雷达,从大块头组件到指尖小方格的工艺升级,见证了我国雷达技术的跨越式进步。如今作为微组装首席技能专家,她担负着所有研制性产品的首件全流程作业任务。这种从基层工匠到行业标杆的蜕变,展现了技能人才成长的无限可能。
工匠灵魂托起强国梦想
大国工匠观后感的最终,是被顾春燕那句”刚到十四所就知道是报效祖国的”深深打动。从航母的”海之星”雷达到新一代战机火控体系,她手中的金线连接的不只是芯片,更是国防安全的生活线。这种将个人技能与民族需求紧密结合的使命感,正是当代工匠灵魂的核心。
看完顾春燕的故事,我深刻领会了工匠灵魂为何能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在这个追求”快”的时代,依然有人愿意为0.001毫米的进步付出毕生心血;在这个崇尚”大”的国度,正是这些在”小”处较真的工匠,托起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新的转变。这或许就是《大国工匠》带给我们最宝贵的灵魂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