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苗接种部位(卡介苗接种部位出现的红斑)

卡介苗接种部位
病例介绍1
患儿,女,8个月,发热、嗜睡、左颈肿胀3天,广泛皮疹1天。
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增多,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白细胞计数27.7×10^9/L;中性粒细胞21.3 ×10^9/L),C反应蛋白升高,251 mg/dl。
考虑到颈淋巴结炎开始静脉注射氟氯唑西林。
第二天,卡介苗接种部位周围发现了新的红斑(图),增加了对川崎病的怀疑。

入院第2天,她达到了4项川崎病诊断标准:发热超过5天;单侧颈部淋巴结病;非化脓性结膜炎和多发性发疹。
患儿接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2g/kg)和口服高剂量阿司匹林。
发热、易激惹、皮疹和卡介苗接种部位皮疹在12小时内减轻或消退。
来诊时、6周随访时的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

病例介绍2
患儿,女,8个月,间歇性发热达40℃,持续4天,伴有干咳、流涕、食欲和不愿活动。
经体格检查,发现双侧眼结膜发红,卡介苗接种部位出现红斑。左三角肌卡介苗接种部位出现红紫斑块,伴有瘙痒但无触痛(图)。

入院后,患者出现持续高热和全身皮疹。
诊断为不完全性川崎病。超声心动图未见冠状动脉瘤。
在大剂量阿司匹林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后,治愈出院时,没有出现并发症。

病例述评
在30%-50%的川崎病患者中发现卡介苗接种部位重新激活。在日本的川崎病患者中,49.9%的患者在卡介苗部位出现红斑,2岁以下的儿童上升到70%。

卡介苗瘢痕再活化的机制被认为是分枝杆菌与人类同系物热休克蛋白的交叉反应有关。

卡介苗接种部位的变化比颈部淋巴结病更为普遍,并且在疾病早期是一个有用的诊断标志。如果怀疑是川崎病,应寻找特征性的卡介苗接种部位的变化。对这种临床症状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和改善预后。由于这一发现相对常见,且对川崎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因此值得医生注意。

虽然研究者在川崎病患者中发现了卡介苗接种部位发生免疫炎症反应的现象,但并不意味着疫苗接种是川崎病的发病原因之一,因此,对于疫苗诱发川崎病的说法应持谨慎的态度,需要进一步的流行病学和基础研究。

温故知新
2017-10-24 打疫苗诱发川崎病?文献的观点

卡介苗接种部位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