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学 来自读I享 00:00 11:52


  SAY HI


精/神/分/析 窥/探/心/理

前言

精神分析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弗洛伊德。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精神分析学与精神分析批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精神分析学属于心理学的范畴,而精神分析批评则是把精神分析学等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批评模式。它是20世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它对意识流、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现代主义流派都产生过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弗洛伊德“传统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学根据其自身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以弗洛伊德理论为核心的传统精神分析学和经过弗洛姆等人重新阐释过的新精神分析学。传统精神分析学着重于人的生物性本能的一面,而新精神分析学在继承弗洛伊德学说的同时,强调到的社会化的影响,视社会文化为人格发展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精神分析批评

传统精神分析批评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主要受到七个方面的启发和影响:
一、无意识理论;
二、力比多学说;
三、三重人格结构学说;
四、梦的学说和释梦理论;
五、“俄狄浦斯情节”说;
六、文学艺术与“白日梦”;
七、艺术家与精神病。

弗洛伊德的主要学说观点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1
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他把人的大脑比作大海里的冰山:意识部分就像冰山露在海面之上的那一小部分;前意识相当于处在海平面的那一部分,它随着海水的波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面;而无意识则是没入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确实为文学艺术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表现领域,拓展了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空间,把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分析手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但是,由于弗洛伊德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把它当做决定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和行为的动力,从而贬低了意识和理性的作用,这对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
2
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和“力比多”理论
人格由三个部分构成: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是由性本能组成,按照“快乐原则”活动;自我代表理性,它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需求,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
力比多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构成本我的主要是一种“性力”,这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一种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这种本能驱使人去寻求快乐,特别是性快乐。
总之,弗洛伊德的理论基本是以性本能为轴心的。在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弗洛伊德也持这种泛性论的观点,他把性欲看作是文艺创作的动因。他认为,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升华作用,受压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满足。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升华说”。
这种文学艺术的“泛性论”无限扩大了性本能在生活和文学艺术中的作用,把人的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愿望都与性欲联系在一起,不考虑人的社会性及作家或作品的社会因素,企图用性欲的压制和满足来解释文学艺术,因而不能正确认识文艺的本质。
3
“俄狄浦斯情结”与梦的理论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从其“力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他说“道德、宗教、社会和艺术之起源都系于俄狄浦斯情结上。”他把这种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从卷帙浩繁的世界文学名著中找出三个例子: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指出这三部作品都有着一个相同的主题: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说对西方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于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某些文学作品的主题尚有一些启发作用,但若是把它当做一种普遍规律用于文学批评就必然显得荒唐可笑。

梦的理论:
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
梦的四种作用:压缩、移置、表现手段、二次加工。
压缩:多种思想压缩成一种形象
移置:不重要的替换重要的
表现手段:将梦的思想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旗杆、山峰象征男性生殖器)
二次加工:乱七八糟的材料加工成连贯的情节。
文学与梦实质上都是一种替代物,释梦的方法与文学批评类似,都是为了发现并揭示其中的“潜在”意义
局限性:梦的理论核心仍是无意识和性本能说,带有极大的主观臆断。
4
文学艺术与白日梦、艺术家与精神病
弗洛伊德在无意识和梦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艺创作与白日梦想类似的观点。
白日梦就是人的幻想,它源自儿童时代的游戏。人长大后换了一种形式,就是幻想。
他把作家与幻梦者、作品与白日梦相提并论。
他的这些观点对于文学艺术家来说具有一定意义:他启发作家突破现实生活的界限,充分发挥创造性和主体作用,创作也富于想象力的艺术作品,但正如他的梦的理论不具备多少科学依据一样,他的这一论点本身就是建立在“幻想”的基础上。

作为一名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还探讨了艺术家与精神病患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艺术家就如一个患有精神病的人一样,从一个他所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进他自己的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中。但艺术家不同于精神病患者,因为艺术家知道如何去寻找那条回去的道路,而再度地把握着现实。”弗洛伊德从文艺是被压抑的欲望的宣泄的观点出发,得出了“一切艺术都是精神病性质的”这样的结论。
实际上,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时,虽然进入了高度的专注态度,如痴如醉,想患了精神病似的,但他始终有一种理智在控制着自己的神经系统,不至于堕入精神病的深渊。如果说艺术家与精神病患者有什么共同点的化,那就是他们都在幻想;但不同的是,艺术家能主宰自己的幻想,而精神病患者却被幻想迷了心窍。

小结

在文学研究中,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家主要就是根据这些理论进行批评实践。他们在作品中寻找象征,以窥视作者的无意识的创作动机,或者把文字文学作品的文本视为“病例”,通过分析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语言、行为揭示作者的心理和无意识欲望。总之,他们试图挖掘和分析作者在作品中蕴藏的美感经验、变态心理、无意识趋向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一个内容庞杂且充满矛盾的理论体系。一方面认为他是继达尔文学说、马克思主义之后第三大理论成果;另一方面认为他的学说反理性、伪科学。因此我们要看到在心理学领域既有科学、正确的成分,同时也存在着泛性论、无意识决定论去解释社会现象和文艺创作活动的做法,对文学艺术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弗洛伊德是一位有着世界影响的心理学家和思想家。

~ THE END ~

责编:木示

排版:木示

监制:Mr.Z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