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的诡计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Subscribe for More
1
多方竞争博弈
INTRODUCE
以多方实力中较弱的角度来看(用策略弥补实力的不足):
竞争中,没有永远的敌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要随时准备同自己以前的对手合作以对付更危险的敌人。在多人博弈中常常由于复杂关系的存在,而出现出人意料的结局。一位参与者最后能否胜出,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实力,更取决于实力对比关系以及各方的策略。对尚未加入战团的一方来说,越是保持自己的含糊态度,保持一种对另外两方的威胁态势,其地位越重要。这需要一种置身事外的艺术。利用别人的优势造成有利于自己的局面,这样才有机会去逆袭。弱者因势布局,顺势而为。
逆袭需要策略思维,但策略思维是一种软实力,还是要以一定的硬实力为基础的。
两个同等级别的竞争者的博弈:
如你有一个优势策略,请照办。不要担心你的对手会怎么做。换言之:在清晰分析竞争双方的状态中,如果有一个不论对方怎么做,你都是能在自己已有情况下最优的策略,那就按照这个策略去做(这个前提其实还是比较苛刻的)。或者就是如果对手有,你的策略就应当是对手的最优策略为先决条件的策略。
先发制人,必须至人到可望不可及,否则将被人后发而制.单点敢不敢做到极端.你总是想还有很多包袱,还有很多顾虑,就稍微做一点改良,这是最可怕的。因为你是给对手提了个醒。如果他比你更有魄力,做得更彻底,甚至比你更有资源,那么他就能很快掉转枪口,迎头赶上。
2
竞争中的跟随策略
INTRODUCE
在博弈游戏里,抢占先机、率先出手虽然可能有机会影响其他参与者的行动,却会暴露你的行动,其他参与者可以观察你的选择,同时做出自己的决定,并努力利用这一点占你的便宜。可你未必能准确推算你的对手将会采取什么行动。第二个出手可能使你处于更有利的策略地位。
我们占得优势地位的时候应该更保守,做竞争对手做的任何的改变,因为如果竞争对手的改变获利了,你因为也做了相同的改变也同时获利,由于之前的优势势能,赢到最后的还是有之前优势的那一方。
跟在别人后面出手有两种办法:
一是一旦看出别人的策略,你立即模仿,输赢变化都不会改变之前的优势;二是再等一等,直到这个策略被证明成功或者失败之后再说,好比电脑产业的情形。而在商界,等得越久越有利,这是因为,商界与体育比赛不同,这里的竞争通常不会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结果是,市场上的领头羊们,只有当它们对新生企业选择的航向同样充满信心时,才会跟随这些企业的步伐。追踪进入的新公司,倾向于采用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策略,而龙头老大们则愿意模仿跟在自己后面的公司。
那如果我们处于弱势地位:我们就得立马改变我们的策略,这样才是我们的优势策略。至于那些已经占据优势地位的领头羊,他们跟不跟随弱势地位的人同时进行改变,上面已经写了。这是弱势地位人唯一能够翻盘的机会所在。已经很被动了,所以只能有点遗憾。
3
上下级之间的博弈机制
INTRODUCE
从管理者角度来看:
在管理中如何要杜绝搭便车(不做事白嫖)的行为:
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是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不要预先宣布任何顺序,而是随机抽取。不可预知的奖励和恐吓,才是最有效的。而随机的抽查,不仅可以查出那些违规者,还能有效地阻吓潜在的以身试法者。不过,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提高处罚的力度,甚至在实行初期使其大大超出其所犯过失也是可行的。提高他们的犯错成本,降低我们的监察成本,这样才是好策略。
在同事之间(竞争关系):一方面要发现对手有规则的行为,并相应采取行动。反过来,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一切会被对方占便宜的模式,坚持自己的最佳混合策略。基本要点在于,运用偶然性,防止别人利用你的有规则行为占你的便宜。博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相互揣摩与试探的过程。在多数情况下,阻止竞争对手获得有用的信息是理性的策略。基于这一点的认识,判断双汇的反常举动,就可以知道不过是在发出干扰信息。
谈判中的博弈:员工对于上级老板:
越是敢于说出“游戏结束了”这几个字的一方,越是容易占到谈判中的上风。
标价过低的东西,比标价过高的东西更容易把买主吓跑。
关于沉没成本的博弈
理性的角度来说,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决策,更不应影响我们的生活。然而,我们常常由于想挽回已经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而做出很 多不理性的行为,从而陷入沉没成本的泥潭。有时候,这种努力本身反而会让你越陷越深,更加无法自拔。
但是我们也可以进行逆向思维,将目标客户通过让他们先付出沉没成本,以此来黏住客户。
关于认知不一致理论:我们一旦对某项目的大量任务进行了支出,那么任务的重要性就会被重新高估。
在投资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往往我们对于投资中的损失比我们的盈利更敏感。因为边际价值递减,价值函数对赢利来说是凹的,而对损失则是凸的。价值函数的这种S形状表明,人们在赢利条件下通常是风险厌恶的,而在损失条件下是风险寻求的。价值函数的另一个特征是它对损失比对赢利更陡峭。这意味着损失显得比赢利更突出。赢利会引起价值的大规模增加。希望有好的结果(也可能使损失进一步增加)而向沉没成本增加资金,这种有风险的再投资比完全撤出投资(会导致肯定的损失)更有可能发生。
在我们身上的任何一种损失,一定有自身的原因在里面. 在一些事情的沉没成本变得不可接受之前,及时放弃它。具体来说,一是在进行一项工作之前的决策要慎重,要在掌握了足够信息的情况下对可能的收益与损失进行全面的评估;二是沉没成本一旦形成,就必须要承认现实,认赔服输,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真正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既然已经错了,就不要一味地懊悔,在错误中不停地纠结,而必须要有“不悔”的勇气与智慧,放弃那些已经无可挽回的东西,帮助我们节省时间。要帮助自己做出放弃的决定,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考虑一下:在没有付出成本或者付出成本比较低的情况下,你会如何决策。
这一点真的非常的重要,举个例子,每当我们想要卖股票的时候,你考虑一下如果你看到你股票现在的价格,你会买入吗,如果会买入,那就不要卖了,这个转换思维很重要。
1
讨价还价的博弈策略
INTRODUCE
爱情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交往,交往的目的在于个人效用最大化,不管这个效用是金钱还是愉快幸福的感觉。只要追求个人效用,就必定存在利益博弈。因而,爱情交往是一个典型的双人动态博弈过程,其效用随着交往程度的加深和时间推移有上升趋势。
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限制自己的选择往往引致对手让步。(把自己逼急了)
讨价还价是创造生活艺术的一种具体方法。在一个漫长的讨价还价过程里,谁第一个提出条件并不重要。除非谈判长时间陷入僵持状态,胜方几乎什么都得不到了,否则妥协的解决方案看来还是难以避免的。在现实生活的谈判中,任何讨价还价的过程都不能无限制地进行。因为讨价还价的过程总是需要成本的,在经济学上这个成本称之为“交易成本”。
一定要在自己的讨价还价能力仍然存在的时候,充分利用。
2
博尔韦尔策略
INTRODUCE
是指提出合理的条件以后就拒绝再讨价还价的策略,也就是提出一个“不买拉倒”的价格;
如果对手认为你达成这笔交易的意愿很强烈,那么他也会认为你不会因为他的还价而拂袖而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给他还价的机会,你才可以大幅改善谈判的地位。
一定要耐心,不要暴露某些重要细节,让别人以为你不会出手。当对手迫不及待地想利用你的遗漏时,就可以有力回击。
当谈判的多阶段博弈是单数阶段时,先开价者具有“先发优势”,而双数阶段时,后开价者具有“后动优势”。
一场事关利益分配的博弈当中,决定大饼切分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各方的等待成本。虽然双方可能失去同样多的利益,一方却可能有其他替代做法,有助于抵消一部分损失。(也就是等得起)。
因此,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是,谁能在没有协议的情况下过得越好,谁就越是能从讨价还价的利益大饼中分得更大一块。在博弈中,一个参与者的外部机会越好,他能够从讨价还价当中得到的份额也就越多,所谓外部机会,就是其他替代做法,可以有助于抵消没有协议下的损失。但是与此同时,他还必须注意到,真正影响大局的,是他的外部机会与他的对手的外部机会的相对关系。
讨价还价的博弈把贴现率看作是耐心的度量,以此平衡现在和未来。
谈判者应该将所有有关共同利益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讨价还价,利用各方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的不同,达成对大家来说都更好的结果。
3
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博弈策略
INTRODUCE
对个体来说,最好的策略取决于种群的大多数成员在做什么。由于种群的其余部分也是由个体组成的,而它们都力图最大限度地扩大其各自的成就,因而能够持续存在的必将是这样一种策略:它一旦形成,任何举止异常的个体的策略都不可能与之比拟。
群体中的危机有自我实现的机制,在预警信息出现的时候,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更高尚、更有远见,也不要忌讳自己是不是“随大溜”的毛毛虫。
人们一旦做了某种选择,这种选择会自我加强,一直强化到被认为它是最有效率、最完美的一种选择。比如我们选择了某个爱人,我们会心理自我暗示加强,我们的选择是没有错的,否则我们的内心会后悔,会痛苦。
一个短暂而立竿见影的执法过程,效率不仅远远胜过无法触动现行习惯的任何行政命令,而且大大高于一个投入同样力量进行的一个长期而温和的执法过程。(防止大家都随大流,不去遵守规定,所谓法不责众的破解方法,就是杀鸡儆猴)
1
个人发展(如何发展自己和推销自己,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INTRODUCE
对一个事件来说,如果所有博弈参与人对该事件都有所了解,如果所有参与人都知道其他参与人也知道这一事件,该事件就是共同知识。
无论是推销自己还是推销食品,对自己利好的特征一定会标识出来。如果没有标识出来,我们就要假定其品质低于平均水平。你不说我们也知道,否则你没有理由不说。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的运行可能是无效率的。因为我们无法货比三家,我们没有这样可以给我们比较信息的市场,——所谓的信息不对称。这样价值(产品质量)和价格(单个卖家提供的价格)的波动曲线,就不一定是有效率的。逆向选择的理论说明,由于买家无法掌握产品质量的真实信息,这就为卖家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降低成本迎合低价提供了可能,因而出现低价格导致低质量的现象。在任何领域中,只要有关于某类事物的“质量”的信息在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分布不对称(通常是前者比后者知道得多),那么关于这类事物的定价和选择机制就会失灵,从而发生逆向选择
在博弈中,共同知识可以让我们做出深入而准确的推断。不过,在更多的情况下,会出现某一方所知道的信息而对方并不知道的情况,这就是“信息不对称”。不为另一方所知的信息,就是拥有信息一方的私有信息,包括内生的隐藏行动信息和外生的关于能力、偏好等方面的隐藏知识。私有信息的存在,导致博弈双方都是在信息的迷雾中决策,因而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放眼世界,由于信息不透明带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
要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就必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思路之一是委托人或“高质量”代理人通过信息决策,减少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解决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高质量”代理人利用信息优势向委托人传播自己的私有信息,这就是“信息传递”;二是委托人通过制定一套奖惩制度或合同来获取代理人的信息,这就是“信息甄别”。
博弈的参与人对信息的掌握通常是不对称的,如果博弈只发生一次,则无疑具有信息优势的人会获得信息租金;但如果博弈是重复进行的,则今天利用信息寻租者,必定会在寻租过程中泄露其所拥有的信息。时间久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就会减轻,这也是重复博弈能够改进资源配置状态,使人与人的关系走向公平和谐的原因。(然后市场规律将会恢复正常)
证据交换这样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就成为破解双方无法和解的困境的利器。
事物根本没有成本,只有行为才会有成本,同样的事物,成本会因行为的不同而改变。
如果更多的选择信息呈现出来,表面上看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但是同时造成了另外一个影响,那就是增加了顾客选择的难度。当他们准备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就意味着要放弃其他可见的选择。他们所放弃的选择越多,所预见到的损失也就越多,所造成的压力也就越大。反过来,这种压力就使他们患得患失,就出现了决策瘫痪。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越是重大的选择,越应该简洁而单一,一般来说二至五个,数目过多会形成心理压力,造成决策效率低下。
决策的风险性不仅取决于不确定因素之不确定性的大小,而且取决于收益的性质。所以通俗地说,风险就是从事后的角度来看由于不确定性因素而造成的决策损失。
当人们有了接受最坏情况的思想准备之后,就有利于应对和改善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
2
关于信息传递
INTRODUCE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受到损耗,直至完全失去本来面目。
一个人接收一则信息以后,不可能和发出者理解得一模一样,而是往往添加进了自己的观念和态度。
接收者与信息发出者存在利益上的对立时,他就会在允许和可能的条件下,按照自己的利益取向,主动地修改或选择信息。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广告也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手段,是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非常有力的工具。卖家通过广告信息的传播,以较少的成本获得较高的宣传效用;而消费者也可以通过非常小的成本,从卖家的广告信息中获得各种所需的市场知识。
对消费者来说,如果他们无法区分产品质量的优劣,就只能根据对整个市场的估计即平均质量来支付价格。当优质品和劣质品被消费者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时,劣质品在成本上具有优势,从而有可能在销售上占据优势;优质品因其机会成本超过市场价格从而可能退出市场。
没有人能洞悉你的内心,只能根据外在行为来接收传递的信息并做出判断。
一个人或一件事物能够用外表来打动别人,实际上也反映了一种内在的能力。
行为的幕后没有行为者。行为本身就是行为者。除掉了行为,就再找不到行为者。外在的东西可能是十分肤浅的,但是它传递的信息远比人品方面的信息快得多。如果你想要或者避免传递出某信息,恰当的行为才是王道。
拥有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主动做广告等方式来发布信息,从同类中分离出来,这样才有利可图。
市场交易的目标就是利益的均衡,而均衡有两种模式:混同均衡和分离均衡。所谓混同均衡是使所有人都愿意接受的选择,分离均衡则是向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选择。
分离均衡与信息传递的不同之处在于:拥有不同信息的人通过信息传递,来把自己与同类分离出来。而分离均衡则可以使不拥有信息的人设计出一个菜单,来进行信息甄别,使具有不同信息的人不隐瞒信息和行为,或者说设计一个分离拥有不同信息的人的机制,进而提高市场效率。
一般来说,分离均衡的实现是通过“信息甄别”的方法来达到的。由于信息不对称,一个处于信息劣势的人有可能设计一个有效的机制,使处于信息优势的人说真话,显示真实的偏好,从而根据选择的结果将潜藏着的信息识别出来。这样只要某种交易能够给人们带来利益的话,人们总可以设计那种提高自己收益的制度来实现帕累托效率。
3
那么,如何在自己对于对面信息不全的情况下进行选择判断呢?
INTRODUCE
1.公司对你来说门槛越低,你就越不应该去。因为门槛越低,越意味着你在这家公司得不到好的发展。
2.如果你到一家公司参加面试时,已经很努力地表现自己,但是得分仍然很低,不过最后因为别的原因被录用了,那么你应该珍惜这份工作,因为它对你的评价不高,也就代表着它可能是你所能选择的公司里最好的,是最能为你提供成长和发展机会的。
3.因为逆向选择的问题存在,你最应该去的公司应该是最不想要你的公司。
4.在一种机制里面,胜出的往往是最能适应这种机制的人。我们必须学会用逆向思维,摆脱对胜出者的崇拜,认清这种胜出背后的机制,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
5.如果人品素质很难考察,或者成本很高,那么把工作地点和外表当成考察条件,就成了理性的做法,因为它们和人品、能力有关。也就是说,如果社会氛围歧视某种类型的男孩,那么聪明的女孩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倾向于从中选择男朋友。
”
作者有话说
博弈论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做一个生活的主宰者吧!!
”
扫码关注我们
文章|小刘长点薪
运营|Ferm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