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乐成老师《脚印2020》,敬佩感慨之情油然而生。王老师是我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善读书,精写作,虽然从政多年,但一直没有放弃文学创作,发表了不少作品,近年来,写作更是呈井喷状态。其散文集《驿外断桥梅》散发着知性、智性光芒,属于典型的文化散文,我是十二万分地喜爱。
我这个人吧,农村孩子出身,见识少,性情拗,不擅交际,尤其是与人面对面时,有些颂扬的话,总是说不出口。因此,对王老师创作的看法,他了解甚少。前几天,和周士军老师一起参加一个活动,我俩还小声探讨过散文创作的现状,一致认为,王老师的散文达到较高层次,语言有特色,文字耐咀嚼,字里行间闪现着自己的思想,确乎不一般。
这次,看到王老师的2020年总结,高兴着他读书写作的成绩,敬佩着他勤奋努力的精神,更感动着他反思精进的努力。王老师说:“码字,就是为发表吗?”“发表后的文字,生命力会是怎样?”这是我常常反思的问题。师生同心,这也是我曾经迷茫的一个问题。
闲暇码字,已经坚持很久,若从第一篇文字在《中学生报》刊出来算,是27年了。但我所写多是教育教学随笔之类,能够把问题讲清楚就可,若还能提出操作性强、适用性较广的办法,就更好一些。这类文章,离文学甚远,纯属问题行动研究。
虽然不会写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但我爱读,读多了,也有一些想法。我觉得,文学作品贵在抒写人性,抒发内心,起到鼓舞人鞭策人的效果。能被媒体发表出来,让更多人得到教益,无疑是最好。
遇到不少文友,谈起创作,往往都说是自娱自乐,这是他们的谦虚,但我并不认同。尤其各级作协的成员,即被称为作家,就更该以自己能写文章,能发表文章为能事,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写出美篇力作,愉悦更多人。
厕身教育界,我一直提倡同行们多写文章。教师教学好,是一个方面,若会写文章,发表一些文章,更如锦上添花。有的老师说时间紧,不会写,我回答他:时间紧,可以挤一挤;至于不会写,上大学时,都有写论文的体验,还是不想写不愿写的偷懒思想在作怪。
这些年,我带动十多名同行走上写作道路,他们总结教学经验,写论文;观察教育现象,写随笔;感悟日常生活,写散文,都得到了较快成长,获得各级荣誉,在职评上也先人一步。
越是在基层,有时越缺乏和谐的写作环境,越缺失客观的评价标准。你的文章是好是坏,谁来评说,谁能评说?以是否发表作为一个指标,是可行的,客观的。虽说报刊发表的文章,不一定就特别优秀,但一定不会是坏稿。
对写作者而言,多读多写多揣摩多投稿,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通过投稿,检验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扩大社会影响。作协等相关组织,也可以设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来鼓励会员写出好文章,发表好作品,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写于2020年12月29日,窗外大雪飘飘。图片来自网络,谢谢拍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