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涛|砍柴

砍 柴
文/楚文涛
陕南乡下偏远地域的一些农家,时至今日,还基本沿袭一日三餐用柴火灶做饭、冬季用柴火炉取暖的习俗。以木材柴薪、农作物秸秆为主的燃烧物,是乡亲们烹饪食物、驱寒越冬的生活必需品。
地处秦岭南麓巴山怀抱的这片丘陵腹地,家家户户从祖辈上传承下来,都多多少少会有几亩自留坡。这些自留坡不属于村集体承包土地的范畴,是各家各户祖上宗亲遗留给后辈人的私有物产。
(摄影:浅海掬浪)
坡梁沟峁自然生长的桦林、松柏、麻桑、洋槐、梧桐以及不知名的灌木、荆棘,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专属的地貌植被,也是大自然对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一代一代乡民们默默的馈赠与守护。柴薪作为农耕社会重要的燃料能源,其价值和地位、拥有的多寡和便利性,不仅是评判一户乡民或一个生产组的富足程度参照物,还一度是这里长大后生们谈婚论嫁优劣权衡的重要指标。
柴薪之于农村,是生活的底气。砍柴,是一项纯体力劳动,也是农村孩子成为青壮年劳动力的必经之路。在农村成长的代代后生,自然而然也将砍柴、收柴的能力,看作是养家糊口的基本生存技能。
上坡砍柴,首先,要准备好斧头、锯子、厚刃镰刀等的砍伐工具,判断其锋利程度。“磨刀不误砍柴功”,既是乡间流传最为朴素的劳动智慧,也是先贤们对整体砍伐活动省时、省力提纲挈领式的参悟,说的就是准备工作要充分。砍伐的第二步,就要要依据坡场的生产路,选择砍伐木材的倒向。山间的林坡的生产路,一般顺山势蜿蜒踩踏成型。树冠的根部离生产路便捷、障碍物愈少,就是倒向的参照点,便于柴薪的收纳、规整和运输。砍伐时,根据木材的直径及粗壮程度,选择底部砍剁切口的大小。遇到碗口以上的桦林、松木之类,开口稍大一些,刀斧工具才能使得顺手、省力,才能确保砍口终了平滑规整,便于后期树木再结节、萌发。砍伐倒地后,要将柴木主干锯截成一米开外的短节,顺坡滑至生产路或背负扛到生产路。继而,就是砍伐过程的收尾工作了,可在林坡间就地取材,用荆条、松枝、藤蔓类揉搓成绳,将柴木的旁枝、树梢等小枝干归拢、收纳,捆结成捆,适宜搬运。
砍柴,看似属于简单的劳动劳作,仔细琢磨,其实蕴藏着大学问,这是一项集计划、工序、方法为一体智慧型体力活动。砍柴,是农耕社会获取自然资源维持生活的基本技能。砍柴的诀窍,就是解决生存周遭各类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生活本来就是一部无字书,一切经历都是冥冥之中被安排的际遇。砍柴的时光轴,是几千年来农耕时代生命的延续见证,是乡邻们用古朴的世界观,改造自然、提升生活品质、接纳自然能力的不断锤炼。前几日,品读了北宋文人士大夫“关于描绘山中取柴薪、林郊野品茗”的诗词:如李宗谔的《咏华林书院》:“一院松篁影,满山猿鹤声。傍溪挑蕨煮,就树采茶烹。客恋琴樽乐,僧依水石清。官途空扰扰,尘世自营营。他日林泉约,何当遂此情。”毛滂的《友龙侄来别留诗次韵》:“樵青煎茶青竹里,汝欲过门鹊先喜。我家千里凌风驹,岂比虺聩鞭不起。”马云的《访踞湖山人仇君隐居》:“鸡犬眠云白日空,暮春花木满川红。茶瓯香沸松林火,药杵声清石涧风。”再一次被文人墨客们隐居田园、追求高洁幽雅的生活格调所叹服,又一次被先贤们远离市井喧嚣、潜身修为的人生情怀所打动。
时光不居,岁月如流。和我年级相仿的农村后生,大抵都有过坡梁砍柴的经历或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飞跃,这种貌似原始的生产方式,必然会慢慢消失在我们生活的环境巨变之中。做此记,为体味成长,愿和我有过砍柴经历或共同记忆的小伙伴们,不枉曾经艰辛的劳作,不负走过的农村岁月,在未来的日子里,感激生命之途所有的遇见,将这些带不走的精神或记忆,永远镌刻于脑于心,让它温暖和激励着我们,活出超凡脱俗、出尘飘逸的人生旨趣来。
(摄影:浅海掬浪)
作者简介:
楚文涛,陕西洋县人,少时酷爱文学,有作品散见于《陕西工人报》、《青少年文学》、《开发区报道》等报刊杂志,现居西安。
文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