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鲁迅的为人怎么样?
优质回答:
诚谢邀请:
1.鲁迅先生勇敢、不虚伪。
从初中学的《一件小事》到后来的《范爱农》、《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等都能体现出先生是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脚踏实地、勇于奋战、严以律己的人,有逢善不欺,逢恶不怕的个性,而且言行一致,不做作不掩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先生真实人格的写照!
2.鲁迅先生是情深义重的人。
先生早年东渡日本留学,认识了自己的思想启蒙老师藤野先生,后来对他有深切怀念之情,回国后还写文章热情赞颂了藤野先生诲人不倦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作风,讴歌了他对中国人民诚挚的友谊;同时藤野先生的谦逊、务实、认真的作风让鲁迅受益一生,鲁迅先生对他充满了感恩之情!
3.先生是个忠厚的人。
尽管与自己的兄弟关系常成后人诟病,但先生是有风度与气魄的!绍兴老屋出卖后,母亲、朱安和周建人一家要北上,这时周作人一家也来到北京,先生购买了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这一处院子,全家都搬了进去,建立了一个大家庭。每月光洋发下来后先生都悉数交给兄弟媳妇(日本人),之后弟媳翻脸,在兄弟间挑拨离间,并提出不愿与先生同住一个屋檐下,无奈的先生只带了自己的书,搬出了大宅子!这举动没有包容的雅量、宽广的胸怀是做不出来的!
4.先生是负责任的人。
众所周知,与朱安结婚是鲁迅母亲处心积虑运作的结果,二人并无感情,双方都痛苦,如果先生休掉朱安;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朱安会受到蔑视、嘲讽与鄙夷!所以,先生一直供养着不识字的、可怜的女人朱安,包括聚了许广平后依然让其衣食无忧,真正地做到了仁至义尽,朱安至死老说“大先生”是好人,临死前还念念不忘“大先生”的恩情,提出要与先生葬在一起。
先生是一个被中国人尊重、爱戴、了解的文学大家,身上有诸多优良品格,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了!
其他网友回答
作为鲁迅先生的铁杆粉丝,我不得不说,鲁迅为人不咋滴。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不得不说,鲁迅先生为人处事,确实不大好。
如此评价鲁迅先生,并不是说先生人品不好。鲁迅的人品总体上看,称得上正人君子。他一生只有三件事有争议。
一是关于《中国小说史略》是否抄袭日本文学评论家盐谷温的公案。鲁迅自己承认有参考,但没有抄袭。后来盐谷温的作品出了中译本,真相大白,还了鲁迅清白。胡适先生也为鲁迅叫屈,并称赞他的小说史略是一等的学术成果。
二是鲁迅有没有调戏羽太信子。这大概是鲁迅一生中最无奈的一件事。但是当事人都没有具体细说,所以至今成为一个谜,恐怕永远都是谜。不过按照鲁迅以往的做派,他独居绍兴会馆,身为月薪二百多大洋的金领,从不涉足风月场所。要知道,当年胡适、陈独秀、徐志摩等名人都有过这等风流韵事。所以,说鲁迅偷看弟媳洗澡,实在让人不能相信。羽太又不是什么大美人。当然,有人抬杠,硬说鲁迅变态,那也没办法。但是,疑罪从无,没有证据的事,不能瞎说。
三是关于他的婚姻。有批评者认为,鲁迅不接受包办婚姻无可厚非,但没有与原配朱安离婚,与许广平同居,既对不起朱安,也亏欠许广平。个人认为,这种批评有点脱离当年的社会实际。在那个时代,如果鲁迅与朱安离婚,朱安将无家可归。朱安不是张幼仪,离婚后可以出洋留学,创出自己的事业。朱安一个文盲小脚女人,被“休”的结局将非常悲惨。鲁迅不离婚,供养她到自己去世,也算无奈之下的补偿。
鲁迅为人最令人诟病的是,待人过于苛刻。与政敌骂战尚属情有可原,比如骂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起因是梁实秋含沙射影鲁迅拿卢布,私通外国,所以怨不得鲁迅。但是连多年好友、有恩于他的林语堂都翻脸,那就太过分了。
还有胡适先生,一生没对鲁迅出过恶语,但鲁迅却常夹枪带棒讽刺他。但胡适从不针锋相对,反而在不同场合,包括鲁迅去世后,为他说了不少好话。
鲁迅先生去世前,同辈朋友几乎都已断交,只剩下一些企图利用他的左翼人士以及崇拜他的年轻人。反而在遥远的西北,有一个知音。
鲁迅是用来崇拜的,不是用来交朋友的。
其他网友回答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切切实实脚踏在地上,为着中国人民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那是自以为光荣的”。前面两句是鲁迅先生脍炙人口的诗,后面这段话是先生对有实干精神人的赞赏。从鲁迅先生的话中,即可见出鲁迅先生的为人:不妥协,负重,勤劳,韧性,爱。
其他网友回答
橫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魯迅先生的为人!
其他网友回答
本来,鲁迅是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思想家而存在的,讨论他的为人怎样,显得有些舍本逐末。
鲁迅在文学上和思想上的成就,已经为中外学界所有目共睹,并且也跟这次的问答没有太大关系,故这里存而不论,我们只说鲁迅的为人。
鲁迅的为人究竟怎样呢?
孔子的学生(也是孔门弟子中成就较大的弟子)子夏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见《论语·子张第十九》),当然,他还说过其他诸如“学而优则仕”、“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之类的话,孔子甚至夸奖他说:“能启发我思考的,就是子夏了……”像钱穆、徐中舒等著名的学者,一般都认为:《论语》《春秋》《左传》的流传,跟子夏有莫大的关系。(见《徐中舒文存》第228页)可见其学问丰赡。
记得北大的李零在纪念张政烺先生的文章中,好像也用过这句话来形容他的老师张政烺,具体在哪一篇文章中,记不清楚了。
现在,如果我们要用一句话来评价鲁迅的为人,我想,“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对于鲁迅先生,非常允洽。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1836年)
鲁迅一生,和其发生过关系的名人学者及亲朋,据萧振鸣先生在其大作《鲁迅与他的北京》中统计,仅在北京,就有七百余位。他们对于鲁迅的评价,散见于各自的文章当中。如果套用现在所谓的民主选举中的支持率来说,总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赞誉率。对鲁迅有所攻讦的人,陈西滢(即陈源)是因为造谣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抄袭日本人盐谷温的作品而和鲁迅结下梁子(遗憾的是,这一早经证明是诬陷的案子,前几年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唐史专家一口咬定鲁迅“就是抄袭么”);苏雪林则是由开始的崇拜得五体投地,比现在的铁粉还忠,后来又莫名其妙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终其一生都对鲁迅进行充满怨毒的攻击,个中的原因,似乎到现在也没人说得明白,看来只有苏雪林自己知道了;再就是网上的一些陷沙鬼,背后被某些势力牵着线,对鲁迅进行恶意的、无中生有的攻击。那些跟风学舌的人,实际上就更不值一提。这一部分人,我想是应该从鲁迅的批评者中剔除出去的,因为他们的批判,失去了公允的立场。
除去这些人,对鲁迅为人的赞誉率,将会更高。
鲁迅的兴趣是广泛的。他不仅在美术、医学、碑刻、金石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而且还自己设计过服装。下面的这幅照片,就是鲁迅30岁时穿着自己设计的衣服拍照的。
鲁迅是前卫的,因此也是先进的。一百多年前,他就给自己的学生开设了生理卫生课,并且在课堂上讲解男女的生殖系统。
我们还可以从三件具体的事情,看一看鲁迅的为人。
曾经与鲁迅为邻后来成了鲁迅的忘年交的章廷谦(川岛)先生,曾讲述过1926年他和一群青年与鲁迅骑驴同游钓鱼台的情景:
“还记得那个时候,城内的青年学生们,到了春秋佳日,每逢星期天,常常到西直门外来骑驴玩,我就是一个最爱骑驴的人。有一年的春天,我们有八九个人跑去要鲁迅先生和我们一起骑驴去玩,鲁迅先生就和我们一起出来,骑驴到钓鱼台。一路上还和我们讲了好些骑术。我们这八九个人,和鲁迅先生年龄的距离,少的也有二十岁。这虽是一件小事,要不是因为我们和鲁迅先生没有间隔,我们怎敢去邀请?如果鲁迅先生没有青年人的这种性情,鲁迅先生也不会和我们一道去的。”(转引自萧振鸣《鲁迅和他的北京》所引川岛《大师和园丁》)
当然,现在的钓鱼台,已经成了国宾馆,不会再让你随便骑驴了。并且,驴肉都做了火烧、驴皮都炼成阿胶了,因而,这一切,仿佛也都要成为绝响了。
第二件事情呢,就是鲁迅为冯省三修鞋。
冯省三是北大的一个学生,而且只不过是北大的一个预科生,曾经蹭过鲁迅的课。
有一天,他竟跑到鲁迅家里去,对鲁迅说:周老师,我的鞋子破了,离你家不远就有一个修鞋的,你帮我修一下吧。
鲁迅呢,既没有斥责冯同学的倨傲无礼、给他大讲一通“尊师重教”的道德修养课,也没有直接把他轰出去让他滚蛋让自己清心,而是对他说:好的,你等一会儿。说完就当真提着冯省三的破鞋修去了。
最好玩的是,冯省三穿上鲁迅给他修好的鞋子,就慌慌张张地走了,连声谢都没说!搁现在、搁你,会作何反应?
我们看看鲁迅,他只是笑眯眯地望着冯省三远去的背影幽默地说:“山东人,真是直爽啊”。
以上两件小事,是不是很让我们感慨:现如今的大学教授,不要说你不是他班上的学生,就算你是,你能轻易知道他府上的地址吗?倘若他是一个名人、也许还不到鲁迅这个级别,那他的家,则更如神仙洞府,藏在云深不知处了,决不是一般小民和学子可以随便知道的,更不用说直接跑到他的家里去、更不用说让他给你去修鞋!倘若他还是个名人、大学者、加教育部的官员呢?
但是,冯省三就可以直接跑到三者兼于一身的鲁迅家里,并直接了当的让鲁迅去给他修鞋!这上哪里说理去?!
第三件事情,是鲁迅对于青年画家陶元庆。
陶元庆自画像(1893—1929)
可以说,没有鲁迅,陶元庆顶多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家,加上他的早逝,他甚至一定会湮灭在滚滚的人流当中。
但是,他认识了鲁迅。
他曾经给鲁迅画过一张素描像,这画像,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也许并不算怎样的高明,但鲁迅很喜欢,就挂在自己的书桌前。到现在,它还挂在鲁迅故居的书桌前、东墙上。
陶元庆给鲁迅画的素描像
他给鲁迅的一些书设计过封面,比如《朝花夕拾》的封面:
陶元庆与鲁迅初次相见是在1924年12月3日,和鲁迅的最后一次相见是在1928年11月23日,总共算起来,不到四年。如此而已。
但是,当许钦文写信给鲁迅告知陶元庆去世的消息后,鲁迅在日记中一字一顿地记下了确切的时间:1929年8月6日午后8时。鲁迅事后还拿出300元大洋交给许钦文,说:陶先生喜欢西湖,就把他葬在西湖边吧。这点钱,给他买块墓地……。
事实上,300大洋,在当时可不是“一点钱”!那时候,一个保姆一月的工钱,也就两三块钱。然而,鲁迅就说:“这点钱,给他买块墓地吧……”
后来,许钦文用这笔钱在西湖边上买了三分地,足可以盖九间大瓦房的地方,给陶元庆作为墓园,并取名“元庆园”。关于“元庆园”与许钦文,曾引发一段民国时著名的公案,因与本文无涉,玆不赘述。
那些张口闭口说鲁迅刻薄的东西,露个头出来,让我们看看有谁为自己的朋友掏钱买过这样大一块墓地?出来让我们瞧瞧?亲兄弟为争父母遗下的一套房子还大打出手对簿公堂呢!
古人云:观人于细微。通过在鲁迅生活中随手采撷的这几件小事,你,难道不可以大致看得出鲁迅的为人吗?
要我说,鲁迅的为人,还是子夏的那句话:“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但,这才是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