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韩信堪称西汉传奇人物,一生得意为何下场凄惨?究竟是何原因?
优质回答:
关于韩信这位传奇人物,我想说的是“成于能力,败于性格,终于选择”。对于韩信在军事方面的能力,此处我不想累述,如果要总结韩信在军事上的成就话,汉高祖刘邦的说法最为妥帖:“攻必克,战必胜”,因此韩信也被后人称为“兵仙”,因此说韩信的成功源于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但韩信的性格却毁了他自己的前途,如果说蒯通建议他看着时机三分天下,他没有把握住机会的话。那他在刘邦危难之际要挟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就显示出了韩信性格中最大的不智,趋利的本性让韩信失去了很多他本该拥有的东西,太看中眼前利益,太计较一时的得失,就决定了韩信无法走的太远,他自己也一步一步走向了深渊。可以说从韩信要挟刘邦的那一刻开始,刘邦的心中对他就已经动了杀心,只不过是时机还不成熟罢了。当然,如果说韩信仅仅是性格上的问题,还不足以导致他悲惨的下场,他最终的下场,取决于他自己的选择。韩信是被他最信任的人所欺骗的,这个人就是他引以为知己的萧何,他不知道,在萧何眼里,他韩信不过是一件工具罢了。面对吕雉的邀请,起初他并不相信,也不敢进宫,但面对萧何的劝诱书信,他便不加怀疑的坦然赴约,最终他死在了自己信任的萧何和女政治家吕雉的手里。如果说这上面事,是韩信对自己最终命运的错误选择的话,那么在此之前,他做的错误选择并不少,在蒯通建议韩信看准时机三分天下的时候,他没有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在刘邦邀请他去合围项羽的时候,他也有借机要挟引起刘邦的不满;在陈豨出任代地相国的时候,他又暗示陈豨自己可以担任内应,这些选择都把韩信推向了不可逆转的深渊。因此,对于韩信最终的悲惨下场只能说可惜,但他并不可怜,一切的结局都源于他的性格和选择。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其他网友回答
人的一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有的选择看似理所应当,但却因此埋下了日后的败亡。韩信的人生,也有过这样一次至关重要的选择。
秦朝灭亡之后,天下的纷乱依然没有结束,项羽进入咸阳后,杀秦王子婴,烧秦王宫,搜刮一番后回了江东,之后自立西楚霸王,封十八诸侯王,以楚义帝为天下共主,眨眼之间,天下又回到了列国时代。
刘邦被项羽丢到了汉水蜀中,为防备刘邦讲秦地一分为三,以章邯、司马欣、董翳之三秦阻滞刘邦的出蜀之路。然而刘邦得韩信,趁项羽东进伐齐之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迅速消灭了三秦王,关中蜀地连成一片,与诸侯会盟,56万大军直逼彭城,然而谁知远在齐地的项羽以三万精兵杀了回来,大破刘邦。
刘邦彭城大败之后,听取了韩信的建议,以韩信独领一军灭魏、徇赵、胁燕、定齐,消灭掉三心二意的关东诸侯,最后对项羽形成战略合围。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当经典的战略,也是刘邦最后能够战胜项羽的原因。
倘若韩信像萧何一样,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始终认清自己的身份,那么,韩信的人生绝对会迥然不同。可惜,在定齐之后,韩信膨胀了。
为人臣者,切忌挟功求赏,如若君王赏罚不明,自然是君王自己的问题,但是如果你自己认为立下了天大的功劳,伸手要官,那此后人人以为有功,都有样学样,这置刘邦于何地。
当然,韩信这么做,虽然有点过分,但不至于彻底激怒了刘邦,最关键的是,韩信选择的时间点,以及所要求的官职,彻底将自己排除在了刘邦核心班底之外。
彼时,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正需要韩信来援之时,而韩信恰恰选择了这么一个时间点,要求刘邦给他“假齐王”的名分,管理齐地。这什么意思?不给你齐王,你还不听指挥了?换成那个领导遇到这种下属,估计都会记恨死了。
刘邦虽然气愤不已,但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最终还是妥协了,并且直接让韩信做了齐王,而不是仅仅是一个代理。如此,被立为王的韩信,这才征调部队攻打楚军。
这是韩信一生之中,最错误的一个选择,做齐王,成为一方独立的诸侯国,虽然臣属于刘邦,但性质已经截然不同,当初的韩信是刘邦的市场部总经理,如今的韩信却变成了自负盈亏加盟公司,刘邦对韩信公司没有了经营权,只有一点微薄的股份,周天子殷鉴不远,任用诸侯国继续存在下去,哪天反噬了主人怎么办,何况是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
但韩信这么做,虽然是个大错误,却并不致命,依然还有挽回局面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趁机独立出去,做一个独立的齐王,而非臣属于汉王的齐王。可惜,韩信矫情了,而他的矫情,也时他性格里的致命伤,做了威胁中央集权最大的敌人,却又想着跟皇帝和平相处,君臣和谐,这不是痴人说梦的么?
韩信具有那个时代天才般的军事才能,却又过于自负,搞不清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干出了一副想要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样子,但其实他又“誓不判汉”,如此行事,既愚蠢不堪,又矫揉造作,能不败亡的么。
刘韩之间的关系,从他成为齐王那一刻就已经破裂了,而刘邦要干掉他,是中央集权的必然,汉朝不允许异姓王,不能再建一个如周王朝一般的政权。
其他网友回答
昔日,王翦统帅六十万大军伐楚,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此是为何,怕功高盖主,君王相疑,所以自污名声。唯有王翦频频求得钱财才能打消疑虑。
而韩信不仅不掩盖自己不世之功,反而索取王位,实在是不明智。后世还有人说韩信是唯一一个当过王侯将相的人。其实这些不过虚名而,后来事实是韩信被骗入宫中,身死妇人之手。韩信封王不过分,但是你不能自己去要。你已得了王位,如果再立下功劳下一步刘邦还能用什么赏赐你呢?难道要把自己的位置给你吗?
王翦不仅自污,还在功成后就激流勇退;张良也在天下一统后就归隐;萧何只是一相远不如韩信这么高调,尚且要被怀疑。这里我模仿一下曹操评价荀攸的话,王翦之智可及,愚不可及也。韩信就是少了那点愚,不然从蒯彻之言,自污名声,韬光养晦,和刘项一争天下未为不可,大汉何需姓刘。最不济也可做一富家翁。
其他网友回答
韩信堪称西汉传奇人物,一生得意为何下场凄惨?究竟是何原因?韩信是刘邦手下的战神,是刘邦能战胜项羽夺得天下的大功臣,然而打仗的时候战神是倚仗,天下太平的时候战神就是威胁,加上韩信政治觉悟太低,因此落的了惨死的下场。
韩信原来先跟项梁,后随项羽,但一直受不到重用,之后韩信转投刘邦,但也籍籍无名,而萧何却发现了这块被埋没的金子,于是大力举荐韩信,也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刘邦的用人之道也确实值得称道,他在韩信默默无闻的时候就敢放权,而韩信也没有让人失望,自此开启了一代“兵仙”的崛起之路。
那么战功赫赫的韩信为何最终惨死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功高震主
韩信是打仗的天才,他奇谋百出,深得兵法“兵者,诡道也”之精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都出自他的手笔,而垓下之战更是直接奠定了天下归属,因此论汉末军功,当以韩信为首。韩信凭借自己的不世军功,在军中赢得了极大的声望与威信,而这无形中让刘邦感到了极大的威胁。
据功讨封
本来如果韩信能够低调一点,还是有一线生机的,但他不知进退,在攻打项羽的途中更是与刘邦坐地讨价,据功求赏,刘邦虽然封了韩信为王,但内心肯定是极度不满的,这也为后来韩信的结局埋下了隐患。
优柔寡断
韩信本来是有机会三分天下的,凭他的军事能力,足以自立为王,纵横天下,但他当断不断,一面对刘邦心存幻想,一面又自视过高,因此一步步的走向了死亡。
总结:韩信的性格和能力注定了他的人生是要以悲剧收尾的,而他祠堂前“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的对联也形象的总结了他的一生。
其他网友回答
在前汉朝有三杰!张良,萧何,韩信,韩信在军事上很有才能!但目光短浅,所以到后来下长很悲伤!